close

  連續10次獲廣東省綜治工作考核“優秀”、5次被評為“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地市”、全省唯一連續3次奪得全國“長安杯”地市……位於珠三角核心區域的中山市,重視社會建設,堅持治理創新,成效逐步顯現。
  改革開放以來,中山經濟建設突飛猛進,但是利益多元化,社會矛盾頻發,嚴重影響中山經濟社會發展質量。市委書記薛曉峰認為:“必須全面提高社會治理水平,扭轉經濟發展與社會管理‘一條腿長一條腿短’局面,努力建設先行開放地區中最平安最和諧的城市。”
  兩年前,中山果斷提出,釐清源流,系統設計,依法治市,以德立市。隨後,中山“全民修身”、“全民治安”、“全民綠化”、“全民禁毒”、創建無“醫鬧”城市等改革舉措陸續出台,全民動員,共建共享平安和諧社會。從夯實價值基礎、創新管理體系、完善自治機制、提升幸福指數等多方面入手,構建體現時代特征、中山特色、與科學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社會治理體系。
  頂層設計,文明先行。中山提出“一個理念兩個突破三個共享”的頂層設計——包容增長、共建共享的理念,突破城裡人與農村人、本地人與外地人的身份壁壘,全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、基本公共服務、平等發展機遇。
  中山註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培養市民的文化自覺、博愛精神與文明素質。“中山慈善萬人行”24年不間斷,獲得“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創新獎”。2011年,中山啟動為期5年的“全民修身行動”,建起1100多間修身學堂,開展全民公德培育、青少年紅色傳統教育等配套行動,夯實社會治理創新的價值觀基石。
  機制創新,全民參與。中山推行城鄉體制改革、社區管理創新、社會矛盾糾紛綜合調處機制,探索“村民自治+社區化管理”模式。去年,中山啟動“全民治安”行動,今年1至9月,中山市刑事案件發案數下降10.3%,全市18個月來無“醫鬧”。
  吸納各方參與,激發治理活力。中山實施政務公開、村務公開、廠務公開,推動網絡議政、問政、參政;重大決策、政策、項目、工程等,必須公開、公示、聽證。今年5月,南頭鎮穗西試點“農村電子社區”,“腳板走訪”變成“網上互動”。兩萬多村民享受電子便民服務,還能上網討論村務、投票決策、監督管理。
  改善民生,共建共享。中山率先構築“一保五助”(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助醫、助學、助房、助老、助殘)困難群體基本保障體系,基本實現動態管理下應保盡保。全市城鎮化率87.92%,位於全省前列。全市城鄉收入比為1.6∶1,城鄉收入差距全省最小。
  中山以人為本,首創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制,拓寬約占總人口一半的外來常住人口政治參與渠道。全市已有2萬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,通過積分實現入戶或入讀公辦中小學。2011年8月,中山首次邀請22名基層代表列席市委全會,包括4名外來務工人員。
  “小政府大社會”,和諧實惠,平安有序,充滿活力。今年初,中山首次提出,由全體市民決定即將實施的十件重大民生實事,進一步推動民生建設與社會治理從傳統的“政府配餐”向“群眾點菜”轉變、從“政府包攬”向“全民參與”轉變。
  昔日“大嗓門”、“大喇叭”,如今“大平臺”、“大網絡”,中山社會治理水平與經濟轉型升級出現良性互動。去年全市生產總值超2400億元,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.2萬美元。中山以全省1%的土地、3%的人口,連續多年創造了全省前列的經濟總量,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社會治理創新探路。  (原標題:從政府配餐到群眾點菜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k24gkrz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